close

  “大師工藝”展區可欣賞琺琅、雕刻、細工鑲嵌等多種精湛絕倫的工藝。“風格演進”展區以1880年的一款黃金胸針表為開端。“未來之門”展區ID概念腕表。Cartier ID Two概念腕表。Rotonde de Cartier猛虎裝飾腕表柏林影帝廖凡等明星到場參觀展覽。亞洲天王巨星劉德華等明星到場參觀展覽。張靚穎等明星到場參觀展覽。倪妮等明星到場參觀展覽。
  展覽時間:
  7月19-10月12日
  展覽地點:
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
  跨越時光的旅行,引領參觀者深入探索豐厚的製表歷史與傳奇,作為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,“瞬息·永恆——卡地亞時間藝術展”於7月19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。這場獨特的展覽由國際著名設計師吉岡德仁先生策展,一直到10月12日,參觀者都可以隨卡地亞穿越時間長廊,感受製表精髓。
  典藏臻品與當代作品同時呈現
  展覽以1880年的一款黃金胸針表為開端,並以首次來到中國大陸的Cartier ID Two概念腕表收尾,通過跨越一個多世紀的180餘件珍貴時計傑作,體現了卡地亞從創始之初直至今日的製表發展歷程,見證了品牌在製表領域積澱深厚的歷史傳承。
  縱觀品牌歷史,現代與先鋒是永恆不變的兩大要素,正如卡地亞典藏臻品(神秘鐘、懷錶、腰鏈表、手鐲表等)所展示的。展覽同時呈現最具當代氣息的作品與歷史悠久的典藏,營造出強烈的對比。記者在博物館欣賞到多款當代腕表傑作,包括兩款神秘腕表以及兩款極具革命性的概念腕表——Cartier ID One和Cartier ID Two。
  據介紹,自1983年正式成立以來,卡地亞典藏曾多次受邀在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館展出其珍貴藏品。然而,在展示卡地亞典藏鐘錶作品的同時呈現當代作品,這樣的展覽還實屬罕見。
  首次 “大師工藝”展示
  此次“瞬息·永恆——卡地亞時間藝術展”首次呈現“大師工藝”展示,記者看到包括琺琅(內填琺琅、掐絲琺琅、單色微繪琺琅、半透明鏤空琺琅)、玉石浮雕、秸稈和花卉細工鑲嵌、馬賽克鑲嵌、金屬珠粒等大師級工藝。展覽更開創性地將每項“大師工藝”在歷史中運用的雛形與今年的巔峰之作對比陳列,讓人感嘆卡地亞在每個時代對於手工藝的探索鑽研。“卡地亞始終致力於創造全新工藝,復興古老技藝,以此不斷探索豐富多彩的大師工藝所蘊含的無限可能。”卡地亞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鄧閣士(Stanislas de Quercize)說。
  在風格演進與技術發展的過程中,一個不變的主題貫穿著卡地亞歷史的各個階段——果敢無畏與追求自由的精神。從設計師到工匠,卡地亞的每個成員都共同分享著這樣的精神。這也是國際著名設計師吉岡德仁在設計此次展覽時所秉持的主旨。
  ■ 卡地亞時間藝術展背景
  自1989年首次展覽以來,卡地亞典藏的足跡已經遍佈全球27家權威文化藝術機構,先後受邀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、倫敦大英博物館、巴黎大皇宮等地展出,為法國藝術文化在全球的交流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。同時,它也與中國有著深厚淵源,曾分別於上海博物館、北京故宮博物院、臺北故宮和遼寧省博物館展出。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,卡地亞典藏再度應邀來到中國,希望能在引領觀眾享受時間藝術的同時,探索西方時計藝術品的演進歷程及跨文化影響,從而推進中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。
  ■ 到卡地亞時間藝術展看什麼
  ●龔彥,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
  當我們望向宇宙時,我們正在望著它的過去。這是時間讓我們感受到的世界。那麼,當我們面對一個計時器時,我們又看到了什麼?這是“時間藝術”展將為我們揭開的謎團。作為中法文化交流重要展覽之一,這個展覽講述了手工藝術的價值,當藝術缺失,我們忘了可觸摸的時間。
  ●吉岡德仁,國際著名設計師,本次展覽策展人
  這裡過去是發電廠,空間很大很長,天花板很高,這很有趣,所以我在入口處設計了展示卡地亞歷史的迴廊,如同在穿越歷史。我的設計註重人類的感官體驗,人類通過五官獲得感受。這次展覽的主題是時間,時間本身就是一種藝術,我為此次展覽設計了新的藝術裝置“門”,用十五萬根直徑2mm的透明纖維做成門的形狀,參觀時有穿越時空、從歷史走向未來的感覺。穿過時間之門,可以看到近兩米高的圓形展示櫃中卡地亞的兩款創始之作:ID ONE和ID TWO。
  ●鄧閣士(Stanislas de Quercize),卡地亞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
  歷史典藏部分的最重量級作品是神秘鐘,這是來自19世紀中葉、只有卡地亞完成的獨一無二的創造;製表精粹中,有幾種特別造型的腕表,包括1912年的Santos和1920年的Tank。這次展覽中有一個新的組成部分:大師工藝。從歷史到現在對卡地亞的超凡技能進行展示。很多工藝都是由卡地亞第一次運用於製表領域,比如細工鑲嵌,即由卡地亞第一次運用於表盤。手工技能在卡地亞有無限可能性,從中我們看出卡地亞尊重美感,重視美學。未來之門之前,展示了卡地亞最複雜功能的腕表,可以看到複雜裝置中的部件。
  本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許海玉  (原標題:穿越瞬息·永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c01acig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